與常見的多組分系統相比,自維持余輝分子(SAMs)具有高度的簡單性、可重復性和設計靈活性等優點。然而,目前只有少數幾種SAMs被報道,并且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探針的選擇和篩選上,而沒有為自下而上地構建SAMs提供指導。有鑒于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苗慶慶教授報道了一種硼二吡咯亞甲基衍生物(BDI)的分子設計和調整策略,即通過結構工程化提高單線態氧(1O2)反應性和光敏性,旨在構建能夠實現可激活余輝成像的SAMs。
本文要點:
(1)在兩親性聚合物的輔助下,實驗將優化后的BDI構建為水溶性納米顆粒(即BDI-NPs),其可實現峰值位于780 nm的一體化余輝發光。隨后,研究者制備了一種可激活的余輝探針(即BDIS-NPs),其在有硫化氫(H2S)存在的條件下可同時激活熒光和余輝信號。
(2)得益于自身熒光的消除以及余輝信號的高激活對比度,BDIS-NPs可在15分鐘內實現對脂多糖(LPS)誘導的急性肺損傷的早期監測,并且能夠高信本比(SBR)、靈敏地可視化精神分裂癥小鼠腦內的H2S積累(熒光成像無法實現)。綜上所述,該研究能夠為SAMs和可激活余輝成像探針的設計提供深入的見解和指導。
Yuyang Zhang. et al.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a Self-Sustaining Modular Afterglow Scaffold for In Vivo Activatable Imagi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080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