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Paul J. Chirik教授等報道研究吡啶(雙卡賓)Co(pyridine(dicarbene)cobalt)催化劑的促進下,氟化芳烴與B2Pin2和HBPin發生C(sp2)–H硼化反應中,間位和鄰位相對于氟的位點選擇性的起源。
本文要點:
(1)
通過原位生成Co(I)-硼基絡合物,并使用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氟代芳烴進行處理,確定了C(sp2)–H發生間位選擇性的氧化加成,主要生成相應的Co(I)-芳基絡合物的間位異構體。嘗試觀察或分離四配位Co(I)-硼基絡合物時,根據存在的B2Pin2和HBPin的量,得到氫化鈷二聚體[(iPrACNC)CoH]2、硼氫化物(iPrACNC)CoH2BPin,或二硼基氫化物(iPrACNC)CoH(BPin)2。制備亞磷酸酯衍生的(iPrACNC)CoH(P(OiPr)3)和(iPrACNC)CoBPin(P(OiPr)3),并進行晶體學表征。
(2)
在1,3-二氟苯的催化硼化反應中,盡管氟的間位硼化是催化反應的主要產物,但氟的鄰位Co(I)-芳基絡合物和硼氫化物絡合物被確定為靜息態(resting states)。氘動力學同位素效應驗證了C(sp2)–H氧化加成是不可逆的,但不是對TON起到限制性的反應步驟。用B2Pin2對分離出的Co(I)-芳基中間體進行化學計量的硼化反應表明,間位Co(I)-芳基的反應活性比鄰位異構體更高,這能夠解釋Co(I)-芳基的靜息態。所有的Co(I)芳基化合物與HBPin反應的速度都更快。雖然鄰位Co(I)-芳基化合物能以高位點選擇性生成芳基硼酸酯產物,但間位Co-芳基化合物生成芳基硼酸酯異構體和游離的芳烴混合物。用DBPin進行的氘標記實驗證實,HBPin介導了可逆的C(sp2)–H氧化加成反應。
(3)
因此,總體的位點選擇性源于兩種相互加強的效應:(i)動力學上的間位選擇性氧化加成;(ii)間位Co-芳基異構體與B2Pin2的反應速度更快。隨著B2Pin2轉化為HBPin,C(sp2)–H還原消除反應與間位Co-芳基異構體的硼化反應相互競爭,導致鄰位選擇性硼化反應的比例增加。
參考文獻
Haozheng Li, Hanna H. Cramer, Jose B. Roque, Carlota Odena, Alex M. Shimozono, and Paul J. Chirik*, The Role of Boron Reagents in Determining the Site-Selectivity of Pyridine(dicarbene) Cobalt-Catalyzed C–H Borylation of Fluorinated Arenes, J. Am. Chem. Soc. 2025
DOI: 10.1021/jacs.4c1559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