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放射治療在精準摧毀腫瘤和減少副作用等方面具有比外放射治療更加顯著的優勢。125I粒子可作為放射源以實現對多種類型癌癥患者的臨床近距離放射治療。然而,125I粒子目前仍存在治療效果有限、劑量分布不均勻以及產生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不足等問題。有鑒于此,北京大學劉志博教授和Hao Wang構建了卟啉工程化125I納米粒子,并將其用于實現免疫原性近距離放射治療。
本文要點:
(1)實驗將125I納米粒子設計為核-殼結構。其中,Au@Ag內核可增強光子的能量沉積以產生更多的·OH,而卟啉外殼則能夠傳遞俄歇電子的能量以產生1O2。研究發現,得益于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125I納米粒子可在腫瘤中高效產生·OH和1O2,進而能夠在小鼠腫瘤模型和人腫瘤組織中增強抗腫瘤功效,并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
(2)與檢查點阻斷免疫療法聯合使用時,125I納米粒子可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引發全身免疫反應,以抑制遠端和轉移性腫瘤。綜上所述,該研究構建的卟啉修飾的125I納米粒子可以實現協同的近距離放射治療和動力學治療,與臨床125I粒子相比,其能夠產生顯著增強的抗腫瘤療效和抗腫瘤免疫反應,有望進一步拓展近距離放射治療的臨床應用前景。
Zhiyu Tu. et al. Porphyrin-Engineered 125I?Nanoseeds as a Prototype for Immunogenic Brachy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5
DOI: 10.1021/jacs.4c1757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