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機械發光(ML)材料因其實時應力傳感和結構損傷監測的潛在應用而備受關注。為避免日光或人造光源干擾,基于ML的傳感器只能在暗場環境中使用,這成為其發展的最大限制。鑒于此,西北工業大學Tao Yu等提出了一種新策略,將ML光譜調整至日盲紫外區域以解決這一難題。
本文要點:
(1)通過策略性地破壞分子共軛結構并調控堆積模式,成功設計了一系列二苯基膦氧化物衍生物。令人欣喜的是,實現了所有報道有機ML材料中最短的ML發射波長,最大值約在293納米(處于日盲紫外區域)。通過光物理研究、單晶分析和理論計算探究了其日盲紫外ML特性。
(2)此外,還實現了從293納米到741納米的寬范圍可調諧ML發射。在日光下的拉伸、折疊和車輛撞擊等各種外力刺激下,可直接記錄明顯的ML信號,并研究了機械刺激與ML強度之間的定量關系。這項工作為開發日盲紫外ML材料提供了可行策略,使明場環境下的ML傳感器成為可能。
Hailan Wang, Yuxin Xiao, Shuting Kong, Yuanda Luo, Tao Yu, Wei Huang,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506461.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