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院士、王琪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譚黎杰教授對響應腫瘤微環境的聚合物遞送平臺用于癌癥治療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
本文要點:
(1)生物相容性有限和缺乏特異性靶向能力等問題導致大多數化療藥物和生物顯像劑都存在生物利用度不足的問題,進而會嚴重降低抗癌效果,影響成像準確性。利用腫瘤微環境(TME)構建刺激響應性聚合物遞送平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策略。在腫瘤部位,治療和診斷藥物可通過TME響應系統中的TME敏感性連接子的裂鍵或疏水性-親水性轉化實現可控釋放,以提高癌癥治療和成像的精度,并同時降低非特異性藥物泄漏對健康組織的損傷,減少錯誤成像信號的產生。
(2)作者在文中綜述了近年來與TME響應性聚合物遞送平臺相關的研究,包括pH-、ROS-、GSH-、酶-和乏氧響應性載體,重點介紹了它們的分子設計和響應機制,并進一步總結了它們在藥物遞送和診斷成像等方面的生物應用;此外,作者也對該領域面臨的關鍵挑戰進行了總結,并從分子和載體設計的角度對TME響應性聚合物遞送平臺的未來發展前景提出了重要的見解。
Wei-Hong Zhu. et al. Tumor 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 Polymer Delivery Platforms for Cancer Therap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377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