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氧化物和氫氧化物是催化和腐蝕領域的重要材料。
有鑒于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hannon W. Boettcher、Dimosthenis Sokaras、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Junko Yano等報道研究了在堿性電解液的水氧化催化反應過程中,生成穩定的體相和表面Cu3+物質。
本文要點:
(1)
到目前為止,雖然理論提出,但是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氫氧化物(CuOOH)或氧化物的存在。這項工作發現能夠直接將CuOOH處于OER反應的Pourbaix穩定區,計算的自由能為-208.68 kJ/mol,這個結果表明需要對已知的Cu-H2O相圖進行修訂。
(2)
這項研究預測CuOOH在OER中的活性位點與兩個Cu3+原子之間的橋氧O*位點一致,在≥1.6 V vs. RHE,與實驗在堿性介質中沒有Fe和含FeCu的循環伏安法測試過程中觀察到的Cu2+/3+氧化峰一致。溶液中痕量的鐵(2 μg/mL至5 μg/mL(μg/mL=ppm))能夠顯著的增強OER催化活性,這可能是因為吸附的Fe能夠作為活性位點所致。重要的是,Cu薄膜電極的調制激發X射線吸收光譜(ME-XAS, modulation excitation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在1.8 V vs RHE的OER條件下顯示出明顯的Cu3+指紋。此外,在0.1 mol/L (M) KOH中,多晶Cu的原位拉曼光譜顯示的特征與CuOOH除CuO外的計算結果一致。
總之,這項工作提供了在OER反應中存在大量電化學Cu3+物種的直接證據,拓展了對Cu的氧化機理和催化活性的理解。
參考文獻
Pooja Basera, Yang Zhao, Angel T. Garcia-Esparza, Finn Babbe, Neha Bothra, John Vinson, Dimosthenis Sokaras*, Junko Yano*, Shannon W. Boettcher*, and Michal Bajdich*, The Role of Cu3+ in the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of Copper Oxides, J. Am. Chem. Soc. 2025
DOI: 10.1021/jacs.4c1814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