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是CO2電化學還原(CO2RR)制備多碳產物最有前途的金屬催化劑,但是反應的結構敏感性和反應條件下催化劑的表面穩(wěn)定性以及結構調整仍然存在爭議。
有鑒于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hilippe Sautet、Anastassia N. Alexandrova等報道表面能的原子尺度模擬和反應過程的動力學以及實驗證據,揭示了CO2RR不是發(fā)生在完美的平面Cu(111)和Cu(100)表面上,而是發(fā)生在臺階(steps)或扭結(kinks)上。
本文要點:
(1)
這些平面表面在反應條件下傾向于發(fā)生結構重組,形成活性階梯表面,CO在缺陷位點上的強結合作為熱力學驅動力。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通過協同效應確定了與缺陷相鄰的正方形結構(square motifs)是CO2RR的活性位點,而不是缺陷位點本身。
(2)
這項研究在超高真空制備的超凈Cu表面上進行CO2RR實驗來評估這些機制,揭示了階梯邊取向在轉向選擇性中的關鍵作用。總之,這項研究在原子水平解析CO2RR對于Cu催化劑的結構敏感性,突出了自激活機理(self-activation mechanism),闡明了反應過程中Cu的表面原位重構的起源。
參考文獻
Cheng, D., Nguyen, KL.C., Sumaria, V. et al. Structure Sensitivity and Catalyst Restructuring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on Copper. Nat Commun 16, 4064 (2025).
DOI: 10.1038/s41467-025-5926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