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天然糖的代謝糖工程在細胞膜上構建化學基團是解決腫瘤治療靶點不足甚至缺失等問題的有效手段。有鑒于此,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吳水珠教授、曾鈁教授和重慶大學羅忠教授開發了一種基于非O-乙酰化唾液酸支架的四嗪前體(SiaTz),并利用其在癌細胞表面構建非天然的四嗪觸發器。
本文要點:
(1)在生理條件下,SiaTz能夠在穩定性和反應動力學之間實現良好平衡,其可以通過規避代謝糖工程過程中的一些尺寸限制步驟有效地轉化為相應的四嗪觸發器。此外,研究者也制備了一種由反式環辛烯衍生物(CyTCO)和熱敏藥物2,2'-偶氮唑[2-(2-咪唑林-2-基)丙烷]-二鹽酸鹽(AIPH)組成的診療組合,以驗證四嗪觸發器在原位和轉移性腫瘤模型中的治療激活功能。
(2)在四嗪觸發器存在的情況下,CyTCO可以通過生物正交反應而被激活,誘導光聲信號增強,以實現高對比度診斷成像和精確腫瘤定位,指導后續治療。實驗結果表明,四嗪觸發器激活的CyTCO具有較高的光熱轉換效率,其在激光照射下可引起明顯的溫度升高,進而導致AIPH分解,產生毒性自由基,實現聯合治療。
Yinglong Wu. et al. Unnatural Triggers Converted from Tetrazine-Attached Sialic Acid for Activation of Optoacoustic Imaging-Guided Cancer Theranostic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385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