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器水平上實時監測癌癥標志物是探究癌癥發生機制的有效方法。有鑒于此,西南大學黃承志教授、甄淑君教授和Jingtao Huang開發了一種能夠對人脫嘌呤脫嘧啶核酸內切酶(APE1)進行敏感原位成像的方法。
本文要點:
(1)APE1是一種癌癥生物標志物,其可通過觸發線粒體內的鏈式反應調節線粒體功能,進而通過回文序列驅動的組裝(PDA)形成高效的DNA納米耀斑。
(2)為了遞送帶有回文的DNA序列以用于鏈式反應,研究者制備了可特異性靶向線粒體、三苯基膦(TPP)修飾的聚合物納米顆粒。實驗結果表明,線粒體中存在的APE1能夠觸發PDA,導致DNA納米耀斑的原位組裝,以實現對APE1的高靈敏度成像。綜上所述,該研究設計的策略證明了聯合鏈式反應具有在細胞器內實時監測癌癥標志物的重要功能。
Li Ping Cao. et al. Self-Assembly of DNA Nanoflares in Mitochondria for Sensitive In Situ Imaging of Cancer Markers. ACS Nano. 2025
DOI: 10.1021/acsnano.5c0295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5c02952